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医药广角 > “微博看病”备受追捧 网上寻医还需谨慎

“微博看病”备受追捧 网上寻医还需谨慎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1-07-14来源:通信信息报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寻人、网上募捐……现如今,互联网的触角无所不及,功能越来越强大。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不少网友还热衷于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寻医问药,微博看病日趋红火。

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寻人、网上募捐……现如今,互联网的触角无所不及,功能越来越强大。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不少网友还热衷于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寻医问药,“微博看病”日趋红火。据《浙中新报》报道,浙江义乌市区不少医院的坐诊医师纷纷织起“围脖”,利用微博这一新平台为患者答疑解惑。在新浪、腾讯、搜狐等微博网站上搜索“义乌”、“医院”等关键词,就能搜索到义乌近30个医院或医生的微博账号。

微博问诊节省了在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保护了个人隐私,给病人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微博看病也存在着不少隐患,诸如“在线专家”、“在线医生”的身份难辨真假、医托陷阱密布。因此,网友在网上寻医的时应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小编推荐:达芬奇首度承认与国产厂家合作

网友热衷微博问诊

在过去,无论大病小病都要到医院、诊所去看,既要专门抽出时间去排长队挂号,就诊所花费的金额也是不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性的把生活上的各类事情都“晒”到网上去,以集结众网民的意见、寻求帮助。因此,“看病”这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到了网上,网上看病越来越普及,并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例如最近,炎炎夏日里,便有很多网友在网上发帖子,咨询关于中暑、感冒等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如何治疗等,期望能够得到医生网友甚至专家的解答。

然而,帖子的回复需要较多时间,咨询者没办法及时得到诊治意见。微博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微博刷新速度快,问诊后几分钟之内便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复;并且使用微博的人数众多,给出的意见较为全面,因此很快的得到了网友的喜爱,只要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在网上花几分钟发一条微博,简要描述症状,以求得到“专业”的意见。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目前在各大微博门户网站上,都有医生、养生专家或者心理咨询师等在线诊病。只要在微博上的搜索框里输入“医生”、“健康”或者“看病”等关键字,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在线专家”、“在职医生”等开设的微博,其中不乏知名医院的专家,并且有些专家的粉丝数还不少,甚至与明星、社会知名人士有得一比。打开评论,患者回复求助的病症也是纷繁复杂,各有不同。

“微博看病”便利多

在微博上问诊有很多的便利之处。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只要发一条微博,在几分钟内就能得到诊治意见,节省了到医院排长队挂号的时间,受到一些平时工作繁忙的患者的青睐;其次,可以保护那些不希望病症为人所知的患者的隐私;另外,发微博问诊还可以节省医药费用,免费解决一些简单症状的诊治工作。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开通微博可以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公示每个医生的特长和出诊时间,让患者在线挂号,直接向专家进行咨询;同时,如果一些医生的诊治方法确实有效,就可以提高他们以及所在医院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患者前去就医。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张志敏认为,微博实际上就是让专家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等资料进行网上初筛,给患者提供进一步治疗的建议,让患者尽量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网上问诊仍存诸多隐患

虽然在微博上问诊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不少便利,但网络终究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微博上的医生难辨真假、有些“医生”甚至不具备行医资格、某些不法“医托”趁机诈骗、出现问题不受法律保护等问题,都是网上问诊存在着的隐患。

目前在各大门户网站上面开通微博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注册时不必经过任何认证就能以“妇产科医师”、“整形专家”等用户名开通微博。有些打着“专家”名号的人实际上可能医术水平很低劣,或者根本就不具备行医资格,然而为了增加粉丝数、进行自我宣传以扩大知名度,给在微博上问诊的患者照本宣科、胡乱看病,耽误了患者的病情。

正是由于注册微博的医生不需要进行实名制资质认证,便给了一些“假医生”、推销药品的“医托”生存空间。据了解,这些骗子就是打着“在线专家”、“在线医生”的幌子,假装要给患者看病,借机推荐某种疗法及其所在的医疗机构,或者兜售自己的药品。

微博看病实际上是代表着不同身份的网友,在虚拟空间中就身为“患者”一方的病情所进行的交流,在法律上并不构成医患关系。根据卫生部出台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的,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普通网站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诚然,微博并不满足条件,因此,微博看病后万一出现了问题,患者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面对微博看病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患者在咨询、问诊后,还须实际就医,让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法,利用医学设备来进行科学的检测,最终确定病情、对症下药;还应该擦亮眼睛,看清楚一些打着“医生”幌子的假医生和医托,以防上当受骗。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网站 微博看病 隐患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