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曝光了哈药总厂青霉素生产车间发酵过程中废气的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养烘干过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无全封闭的废气排放,使得工厂周围空气污染严重。两年前,该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显示,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
小编推荐:哈药总厂负责人否认“广告投入是环保27倍”
哈药股份发布公告承认了哈药总厂污水排放未达标。6月11日晚,哈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就污染事件向公众道歉,并表示愿接受一切处罚。有消息称,哈药总厂的青霉素车间将搬迁至哈尔滨市的阿城区,以远离居民区,但预计80亿至100亿元的搬迁成本该谁出,仍没有答案。
在2010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明确要求,青霉素类药品产尘量大的操作区域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排至室外的废气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并符合要求。哈药总厂因此停产或限产在情理之中,但药企治污难题未解。
“世界工厂”的污染隐患
药品生产要消耗大量的化工原料,是公认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却占到了6%。特别是原料药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只有极少部分转化为原料药,大部分都成为废水、废气和废渣。制药企业的治污成本应该是计算产品成本时的一项,但从实际情况看,往往成为最容易被“节省”出来的一项。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中国环保热线“12369”举报中心接到11起关于药厂超标排放的举报,化工制药为主的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也多次见诸报端。
因为污染严重,发达国家多年前就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医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原料药的生产基地又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迁移的趋势。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盲目引进国外高污染项目的代价,“世界工厂”将优质的产品送到国外,却将污染留了下来。
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在回顾哈药的发展过程时,也谈到,哈药的产品更多地停留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能源消耗偏大,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为此,他们已着手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加大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力度。
国家已开始重视药企治污
据了解,2008年在环境保护部的组织下,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制药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从普通污水中抽离出来,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和混装制剂类6大类。2010年7月1日,该标准全面强制实施,这是首个针对制药工业出台的环保标准,将大幅提高制药企业的治污成本,尤其是化学合成和生物工程类制药企业。
“近两年,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配合环保部做了很多制药企业污染治理和技术推广的工作,明显看出来从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环保部几个司局从不同角度关注制药行业的污染问题。”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玉兰介绍。记者在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网站上看到,该协会正在进行《制药企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调研》。制药行业“环保综合名录”也已基本确定。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已经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不少企业开展了ISO14001认证及EHS(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系列)认证,并促使一批环保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是资金的压力和治理的难度使工作难赶污染的蔓延。
- 1. “哈药事件”敲响药企治污警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