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二类疫苗五花八门的流通模式,因为缺少必要的监管和透明而隐患重重。“如果监管不到位,疫苗贩子直接把疫苗送上门,一般接种单位很难掌握其储运情况,使用不严格按冷链运行的疫苗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某国有疫苗生产企业销售负责人说,“另一方面,生产和使用环节是市场行为,而流通环节如果在带有行政色彩的疾控机构内部封闭运行,又该如何防范采购供应背后的腐败?此外,受种者知情权如何保证、能否妥善处理不良反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供应”与“经营”纠结不清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条例》确立的二类疫苗自由竞争、市场供应的流通模式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卓家同表示,近年来,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疫苗事件表明,由二类疫苗流通混乱引发的疫苗安全、腐败等问题,已经开始动摇民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带来了冲击,“二类疫苗必须管起来,而且越快越好!”
据悉,针对二类疫苗流通环节随意加价的行为,国内已有不少地方出台规定,在不突破企业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实行流通环节加价率控制。
一些地方规定,通过省疾控中心统一组织供应的二类疫苗,省、市、县疾控中心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分别按不超过6%、10%和15%的加价率供应下级疾控部门或接种单位,接种单位按不超过20%的加价率为适宜接种人群接种。也有一些地方要求,基层疾控机构从疫苗生产企业和符合条件的疫苗批发企业直接购入的二类疫苗,实行综合加价率控制,即从出厂环节到接种单位购进环节,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25%。
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某国有疫苗生产企业销售负责人说,控制流通环节加价率的前提是准确掌握疫苗的进价。与医院采购药品相似,目前不同地方、不同单位采购二类疫苗的进价并不透明,“到底是10块钱进的还是50块钱进的,很多是暗箱操作,特别是在较高的差价对供需双方都有好处的背景下,控制加价率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政府监管要解决两大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二类疫苗流通乱象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正组织专家起草管理意见。据专家透露,政府监管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是疾控中心的定位。二类疫苗通过经营企业流通是市场行为,但如果通过疾控系统内部流通,该如何定性和管理?目前业内对此争议很大。
依据现有规定,企业卖疫苗叫“经营”,疾控中心卖疫苗叫“供应”;企业经营疫苗加价需要缴税,但疾控中心供应疫苗加价不用缴税。有人质疑,这种同样工作、待遇却不同的情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而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是,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门诊不是药品零售企业,二类疫苗加价是用于疾控公益事业,不应按企业性质管理。
不少人提出,疾控机构工作经费预算应由财政全包,所有收入上缴财政,疾控机构坚持公益性才是正道;但是,目前地方政府默认疾控机构靠卖疫苗赚钱,以变相弥补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又很普遍……这些都需要从法理上厘清。
其二,二类疫苗管理涉及部门众多,比如,疫苗价格归发改(物价)部门负责,其中还有不少产品属于企业自主定价;流通环节归药监部门负责;接种单位归卫生部门负责。仅依靠单一部门监管难有作为,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 2. 二类疫苗流通该怎么管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