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社会热点 > 独生子女养老 无法顾全老人精神健康

独生子女养老 无法顾全老人精神健康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2-10-23来源:中工网浏览: 编辑:Jerry
编者按】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机构养老难合心

到去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人,全国各类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

目前,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达245万,即每6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是2008年12月北京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描绘的蓝图。

“在北京为老人找一家合适的养老院真难。”宋女士想给七十多岁的母亲找家养老院,跑了多半个北京城,有床位的养老院条件十分简陋,环境稍好的则需“排队等候”。

不少人去民办养老院打听,“环境是好,但交通不便,收费更贵。”“不少养老院在入住时需先一次性交一笔钱,至少5000元,再算上各类押金和按月算的床位、护理、伙食费,少说也要上万元,这还不包括以后每个月好几千的开销,对于工薪家庭是笔不小的费用。”

“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这就是中国普通收入家庭寻找养老院时所遭遇的困境。

老无所依的精神孤独

日前,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时表示,靠独生子女照顾父母这种家庭养老保障方式肯定会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老年护理问题应该从老年人互助等三个方面解决。由社区组织老年互助,根据老年人能够自理的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举办更多的养老院,满足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鳏寡孤独的老年人由政府的养老院包起来。

然而,专家所述,只是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化养老虽然模式很好但是无法解决老人需求的全部问题。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模式的延续,让更多老人孩子不在身边时倍感孤独。

“父母每次给我打电话不是问我那些小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就是给我说邻居家的家长里短,说过很多次的话他们不断的重复,”80后的张丹丹在跟同学讨论自己的父母时不忍这样抱怨,然后,她发现,同学的情况差不多,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因为父母身体好就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父母真的老了,离开儿女,精神上孤独了。”

老无所依了,怎么办?住在哪?吃在哪?谁照看?老人孩子都焦虑。

专家建议,在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的今天,独生子女一代在自己未来生活道路上尽量地思考父母的未来需求,用新的孝道去孝敬尊敬自己的父母也是完善养老内涵不可或缺的。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