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产品的上下游控制
针对今年以来乳业频频曝出各种质量安全问题,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乳品行业产业链很长,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依存,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现在企业整顿的重点可能在上游的奶源和中游的生产环节,可能下游的力度差一点。产品销售后的有些环节做得不到位,企业要改善加强管理,将漏洞补上。”陈连芳表示。
乳业分析师王丁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中国奶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奶源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奶产品是快速消费品,应该在短时间内快速加工快速消费,而要做到这点只能在当地生产,做到近距离运输,保证产品的营养、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了解到,工信部正在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由乳制品行业协会牵头。工信部希望建立“覆盖原奶生产、流通、乳制品加工、市场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的乳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如若将上述体系应用到乳产品中去,可以强化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有助于加强对乳产品质量的监管和管理。”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陈连芳认为,上述方案虽然动机很好,但可能落实起来有一定困难。“毕竟不是法律,但是约束企业的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只是倡议没有多大用处,很难落实。”
小编推荐: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确定
2012年6月15日
安徽颍上县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光明乳业公告称,涉及产品目前正在送检过程中,出事产品的同批次产品均有出厂合格检验报告。
2012年6月27日
有消费者爆料称其购买的光明乳业产品“优倍”出现质量问题。光明乳业声明称,6月25日生产、26日上市的批号为I17:15(E)的光明优倍奶混入了烧碱成分。已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产品全部召回。
2012年7月20日
广州市工商局网站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光明乳业产品上了黑榜。光明方面称,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 1. 光明乳业再陷质量危机
- 2. 光明乳业再陷质量危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