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容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秦恩强提醒说:“根据以往经验,地震后,灾区需要特别预防肠道传染病、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外伤引起的传染病等传染疾病。”
首先要注意饮食、饮水不干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如果灾区饮水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肠道传染病就会是大灾过后的最常见传染病,比如感染性腹泻、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
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也会趁虚而入。灾区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感冒、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而且呼吸道传染病在灾区人群聚集地、救援人员驻地一旦流行,后果严重。
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也不容忽视。目前灾区多雨,天气潮湿,污水较多,正是蚊虫滋生的理想场所,蚊虫能传播许多严重的传染病,比如让人寒颤高热的疟疾、致人昏迷痴呆的乙脑、使人一瘸一拐的登革热等。
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同样危害极大。灾区的老鼠等动物也处在极度恐慌之中,已经死亡和从洞中跑出来并混进人群的老鼠会明显增多。老鼠能传播不少疾病,比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等。
外伤后引起的传染病经常不被人注意,但其造成的后果同样严重。灾民和抗震救灾人员难免皮肤被划破、受伤,厌氧菌等可能会从伤口侵入身体,导致严重的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传染病。
“此外,还有一些传染病也需要警惕。”秦恩强说,灾区群众集中点和救援驻地难免卫生条件差,有可能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该病主要通过共用毛巾、手帕、浴巾,或用一个脸盆洗脸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
注意细节切断传染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秦恩强做了如何进行震后传染病预防的详细提示。
“最重要的是控制传染源。”秦恩强说,发现病人要及时治疗。饮食最好烧熟煮透,喝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注意杀灭蚊、蝇、鼠等携带病原的动物。
其次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媒介昆虫叮咬等多种方式,应注意避免病从口入,饮用水、食物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直接接触媒介生物,做好防护。居住地要注意通风,必要时戴口罩等。
再有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对人群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注意加强营养,防寒保暖,增加抵抗力。预防接种:必要时可集中接种疫苗,如甲肝疫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结合当前雅安多雨潮湿的天气情况,秦恩强认为,应该着重注意、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避免食物中毒。此外,居住拥挤,通风不畅也可造成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应有针对性地防控。”
- 1. 传染病专家提醒:大灾之后防大疫
- 2. 震后容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