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1990年高考,成本280元
人物:北京石景山区李秀珍 女儿1990年高考
账本:
中午带饭 每天一元,4个月约100元
每月多给10元零花钱 4个月40元
高考3天招待同学午饭 90元
高考奖励 自行车50元
共计:280元
石景山区古城北路一座老居民楼里,70岁的李秀珍回忆起22年前的那场高考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家长一般不太管孩子的学习,学校老师抓得很紧,也不会给家长派什么任务。”李秀珍想了半天说,要说高考的花费,主要还是在伙食上。“原来孩子一直中午吃食堂的饭菜,总抱怨不好吃,最后一学期,我索性给孩子退掉学校的饭,每天一大早起来给孩子做饭,放在保温桶里,让她带到学校吃。都是很家常的菜,西红柿炒鸡蛋等,做一顿饭成本不到一元钱。”
李秀珍还记得,给孩子高考的另一项支出是每月零花钱从5元涨到了15元,“主要是天热,让她买饮料和冰棍。”
在李秀珍的印象中,好像没有为孩子的复习资料花过钱。
比较大的花销来自高考的3天,“我们家离考点比较近,很多孩子的家都很远,中午回不去,女儿就想让她的几个好朋友到家里吃饭休息,为此,李秀珍特意请了3天假,每天大鱼大肉做满一桌,3天花了90元。”
最后女儿考取重点大学,“家里并没有特别庆祝,不像现在还要摆谢师酒,只是花50元给女儿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算是奖励。”
记者手记
涨的除了高考成本,还有考试焦虑
从1990年的280元,到今年的10万多元,22年高考成本涨了300多倍,当然这其中有很大的物价上涨因素,然而换一种算法也可以说明问题。刘芬兰告诉记者,这10万多元是他们夫妻俩一年的总收入,“我们不吃不喝攒一年的钱正好是孩子高考的花销。”而李秀珍当年付出的280元则是她一个月的工资。从一个月的收入,到一年的家庭收入总和,高考的成本上涨正在考验着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和成本同时上涨的还有高考录取率,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高考录取率在20%左右,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凤毛麟角,今年的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大学越来越好考了。可是为什么高考对一个家庭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了呢?
“我们当年并没有抱着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的想法,因为大学生毕竟是少数,落榜之后会找其他的出路,只要努力就能养活自己。家有考生不会搞得草木皆兵。”李秀珍告诉记者。
这种淡定心态在如今的家长中间,早就荡然无存,“过去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虽说这桥已经宽多了,但是一旦没过去那就是没出路,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更别提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刘芬兰的焦虑,在中国家长中已成为快速蔓延的社会病。
对独生子女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环境,刺激着家长对高考的无底线投入,高考最终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家长仿佛只有不断掏钱才能安心。在未来的日子里,高考成本还有多少上涨空间,谁也说不好。
- 2. 网络热传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