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医托”亟待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为控制案件持续高发,开福分局曾先后联合医院采取设立驻院警务室、强化预警防范宣传、督促规范医院就诊流程等具体措施,同时及时受理群众报案,逐案逐人收集固定证据资料,密切关注发案动向,积极开展案件串并和查处打击。
但是,由于不法分子反侦查意识和能力很强,利用跨区域、找空挡的方式进行“接力式”结伙作案,加之不少受害人鉴别和自我防范意识差,主动到公安机关报案的人员极少,为公安机关的防控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对此,开福分局有关负责人建议,要针对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开展集中打击“医托”违法犯罪行动;指导医疗机构加强监控设备建设和强化保安力量,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警方和医疗机构的信息通报制度,双方密切配合开展查处整治,确保打击工作的及时有效。
“医院长期的超负荷就诊导致了民众挂号难、住院难,这成为社会闲杂人员牟取不正当暴利、实施欺诈的诱因之一。”湘雅医院院长孙虹表示,今后医院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院内深入开展大规模打击“医托”、“号贩”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对“医托”始终采取高压态势,营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就医环境,保障群众的就医安全。
链接
2007年8月中旬,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分局消保科先后接到10多名外地患者的投诉,称他们在北京几家大医院看病时,有人上前跟他们搭话,声称北京慈安中医院的药很灵。由于他们不清楚情况,就跟随引荐人来到北京慈安中医院门诊部,每人交纳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高额药费后,分别购买了两三个疗程的药品。但服用后患者们发现对自己的病根本没有任何疗效。东城区工商分局对此进行立案调查后,按照相关法规处罚的“上限”,对该医院作出了20万元的处罚,并为4名患者退还了被骗的购药款3万余元。
说“法”
让打击“医托”尽快有法可依
目前的“医托”已经有散兵游勇转向组织化发展的趋势。“医托”虽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为何又屡禁不止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医托”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相关法律法规至今还没有针对“医托”的惩处条款。有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希望针对“医托”现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让打击“医托”尽快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则需要卫生、综治、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建立更为科学、严密、合理的合作机制,有效减少管理上的盲区和死角。
- 3. 打击“医托”亟待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