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显微镜
如果说当年的“茶水发炎”用“假阳性”难以自圆其说的话,5年之后的“绿茶发炎”就更是匪夷所思。
与当年中新社记者用泡好的茶水作为样品不同,央视记者这次用的是瓶装的绿茶饮料。而且,央视记者送检的绿茶里不仅检出了白细胞,还检出了霉菌、杂菌和淋球菌。对此,所有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检验人员均明确表示“不可能”。因为常规尿检即使能查出有细菌,也不可能看出具体菌种,要经过三天的细菌培养才能检出。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技师张时民想不通的是,绿茶里既然查出了霉菌,就说明做了细菌培养显微镜检。可要能做细菌培养显微镜检,怎么又检出白细胞?
为了进一步剖析“绿茶发炎”现象,南方周末记者以明访形式,在江苏、上海、北京三地不同医院分别用绿茶饮料去做化验,结果发现,有两家除了葡萄糖一项超标外,其他均属正常。第三家则未能检出葡萄糖(据检验人员解释,可能是因为该绿茶为低糖饮料的缘故),但也没有检出红、白细胞。
成都医疗律师赵因认为,在“绿茶试验”中,医院无法摆脱一个悖论:如果仪器没有误差,那么就是医务人员作假;如果仪器有差错,那么临床检验不可信,临床诊断也不可信。
曾做过医生的赵因认为,即使从善意的角度理解,“绿茶发炎”事件,也反映出医生诊断时过度依赖仪器的弊病。尿常规检查在临床上被归为“辅助检查”,它仅仅是医生看病的依据之一。对比辅助检查,医生看病的基本功更为重要。
尿液干化学检测仪在国内使用已有二十多年。在此之前,尿常规检测主要是靠显微镜镜检,仪器的出现,提高了检验效率,一次检测由以前的10分钟以上缩短至现在一两分钟。
不过,高科技仪器的使用未必能帮病人节省时间。南方周末记者日前在北京某医院做尿常规检查,被告知要在2天之后才能拿到报告单。
随着先进仪器的出现,作为“基本功”的显微镜镜检渐被冷落。尽管《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明确提到:尿液化学试带检测仅是一种过筛手段,坚决反对有的单位使用分析化学仪器后不再做尿沉渣镜检的错误倾向。但事实上,并非每一家医院都能做到必要的显微镜镜检。张时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一些检测人员的基本功确实不够扎实,有的检验科博士甚至也不会用显微镜。
显微镜镜检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收费问题。张时民介绍说,在北京,做一次显微镜镜检收费原本是2元钱,而从收费角度,显微镜镜检已经被忽略不计。
检验成“赚钱大户”
在进行绿茶代尿实验时,南方周末记者在江苏某三甲医院门诊化验室门口,看到贴出的“月产值表”。所谓“产值”,指的是该化验室完成的检验项目收费总额。将“产值表”贴在门口,意在督促科室人员积极完成“指标”。
广州军区联勤部原研究员、医院管理专家阎惠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以前检验科在医院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科室,然而现在却成为医院的“赚钱大户”。为了创收,病人本来只需要做一两项化验,医院会让做一个“全套”。另外检验的定价较高、收费也比较混乱。
南方周末记者日前通过医生朋友介绍,在北京某著名医院做了项尿常规检查。尽管明确告知医生仅作尿常规检查,但拿单子到交费处时,却被要求付费三百多元。南方周末记者提出疑议之后,一项近二百元的尿蛋白检查被取消,但仍需交126元。原来,除了26元的尿常规检测(包括6元一份的尿十项检查和20元一项的尿沉渣全自动分析检测,北京一些医院通常将两者合并为尿常规检测收费),还另收了一笔“检查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检查费”只有在做细菌培养时才可收取,本身不是尿常规检查内容。
上海某中医院一位主任医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多年前,该医院检验科为了鼓励其他科室开单,就曾以“奖金”的名义给门诊医生发提成。久而久之,门诊医生就养成了习惯,连基本的查体都不做就开出化验单。
检验本身除了可以为医院赚钱,还可以充当鱼饵用来“钓鱼”。西南某市二级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大概十年前,她所在的医院曾将门诊科室承包出去,成为性病专科,结果来检查化验的人几乎都能查出性病来。有个病人产生了怀疑,曾故意用茶水和婴儿尿分别作检查,结果也查出了性病。
而检验圈早就有这样的传闻:有的医院为了提高“阳性率”以留住病人,会故意修改检测仪上的相关数据,使其变得异常敏感。
郑幼卿在卫生监督执法中一直面临一个困惑:检验人员的不良行为存在法律空白。与临床医生不同,多数检验师在执业中不需要“两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与执业医师证),因此也不受执业医师法的约束。据郑幼卿介绍,她在执法中曾发现有医院雇用假检验人员出报告单,但却束手无策。
《焦点访谈》那期节目旨在揭露民营医院的医疗欺诈。然而随着“绿茶发炎”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节目中披露的医院科室承包等违法现象却淡出人们视线。
中新社浙江分社社长王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当年该社本来打算就“茶水发炎”做系列报道,但没想到第一篇报道刊发之后,各方非议滚滚而来。压力之下,后续报道也没能做下去。
- 2. 显微镜检出“绿茶发炎”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