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功能显现
【新闻故事】提起乡村卫生室,人们脑海中就会习惯性地浮现出简陋的房屋和陈旧的“老三件”。然而,此刻映入记者眼帘的沈家寨村卫生室,却是一间80平方米的宽敞房间,里面电脑、冷藏箱等一应俱全。
村医马德元工作繁忙:上午在卫生室坐诊,下午去居民家随访,晚上还要加班整理村民的健康档案。(《沈家寨卫生院有本绩效工资账》,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6月18日1版)
【成就解读】改革这三年,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在农村,中央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在城市,中央投入41.5亿元支持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此外,医改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使其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
“经过三年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初步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少生病
【新闻背景】农村老汉何发奎活到70岁,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体检。“要不是政府免费,自己不舍得花这钱!”何发奎说。
作为青海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今年起,年满65岁的老人每年都可以享受一次由政府“付账”的健康体检。(《政府“付账”做体检,真好!》,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4版)
【成就解读】此次医改,国家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在城乡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等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免费为109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对2726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补助,建设1401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三年来,针对重大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超额完成,对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发挥了积极效应。”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说。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新闻背景】“真没想到会这么及时,这么方便!”朱德多感叹道。
2011年10月13日晚,朱德多突然高烧不退,在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待查后,被立即转往西宁市第二总医院。由于两家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待他转过来时,病床已经安排好,而且不需要重新挂号,不必重复检查。(《“在政策设计中充分反映老百姓诉求”——公立医院改革一瞥》,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5日4版)
【成就解读】为了在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三年来,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积极探索,包括: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各地开始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医师多点执业、临床路径管理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城市大医院“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
“三年来,全国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具体实现形式,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对于中国的医改举措,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认为: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值得效仿,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认为:中国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主题,将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 2. 中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