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如何处理过期辅料和药品,该负责人没有正面回答,并挂断了记者的电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专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之一,拥有100多个药用辅料品种,可为片剂、针剂、硬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等药品制剂的生产提供药用辅料,说产品不存在辐照操作是不太可能的。
经查证,卫生部于1997年发布了《钴60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内部试行)的通知(卫药发〔1997〕第38号),规定该标准仅用于供国内流通的中药的杀菌,而且钴60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
在《标准》中,允许辐照的中药材品种共l98种,中成药70种,允许低剂量(3kGy)辐照的中药材品种5种,不允许辐照的中药材品种有2种。《标准》还规定,凡“通知”中未规定的中药,原则上不允许辐照;若要辐照,则需向相关部门申报后才能进行。
而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共计1000余种,可见允许辐照的中药只是一小部分。
但业内普遍认为,企业不按照《标准》操作,相关部门也没有可参照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规范。
产品包装未见“辐照”标识
既然行业内均普遍采用钴60灭菌技术,药企又称没太大影响和危害,为什么企业总遮遮掩掩?为什么药店所有的药品包装上没有见到辐照标识?
按照卫生部《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辐照灭菌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明“辐照”字样。但《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药店,没有发现印有“辐照”字样的药品。
上述业内人士还对记者表示,钴60辐照对很多包装材料有影响,比如塑料瓶会发黄,玻璃瓶也可能会变色。比如铝箔包装,辅照会让铝箔颜色变深,而且剂量超过4000GR会对药品含量造成影响。
该人士还表示,关于辐照有残留的问题,有的厂家都尽量回避,不愿意说自己的产品辐照过。
据业内人士介绍,辐照剂量和时间很重要。有一家做固体制剂的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药品辐照灭菌和药品本身包装规格、自身药品特性还有照射时所用的剂量都有很大关系。”
“药品辐照现无具体的标准。目前很多公司的口服固体,尤其是中药丸剂都有进行辐照的现象,但具体剂量和强度,只有辐照中心才知道。还有对中药有效成分以及中药药理活性的影响,都有待国家出台标准。”
超标辐照可能引发癌症
记者采访中了解,由于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而且灭菌时间短,因此重复辐照、大剂量辐照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按照GMP标准,药材在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加工,生产过程控制在不同洁净级别的厂房内,就能把微生物的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微生物含量超标,再辅以适宜的灭菌方法。
但是,由于中药原材料种类多,药材前处理难以标准化,操作复杂,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一些企业往往在这个环节上出问题,致使产品的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如果送去辐照,不使用大剂量射线就难以达到灭菌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有的药厂发现了辐照灭菌这一捷径后,就放松了对原材料的处理,也放松了对中间环节的过程控制,导致产品微生物严重超标,有的药厂甚至省去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环节,只对最终产品进行一下大剂量辐照就万事大吉。有的药材辐照前微生物含量极高,辐照吸收剂量高达几十个kGy,导致最终药品的辐射剂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
辐照会不会引发癌症?中南大学教授陈玉详介绍,辐照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辐射去改变分子结构的一种化工技术,说白一点就是一种核辐射技术,使生物体(微生物等)受到不可恢复的损失和破坏,从而有效地杀灭害虫、虫卵、病菌等。但其“好”“坏”皆杀,不但杀死了病菌,也杀了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益的分子,破坏了食物的营养结构,导致DNA损伤,所以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而重复辐照、超标准使用辐照剂量等乱辐照,对人的身体损害极大,或造成核物质残留,可引发癌症、青光眼。
“辐照过的食品或者药品的确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事药品加工工艺研究的专业人士曾对媒体表示,他对辐照技术的关注已经有10年之久,担忧溢于言表。
“药品的辐照目前并无法律的允许。但是我国目前的辐照厂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基本都包含了此项目,并且几乎每天都在照,甚至一些乡镇都会有辐照厂存在。”
- 2. 多家上市药企辐照灭菌过期药后再卖入药店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