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中说的这个实惠,得益于2009年8月国家推出的基本药物制度——将307种常用药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对基本药物实施有效管理。
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在全国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安徽、江西等8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的政策在各地广泛落实。
在裕安区卫生院门诊部,冯元中的孙子治疗感冒花了40来块钱,让人看到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带来的好处。感冒治疗费用实惠,那其他病例情况怎样?住院部一位主治医生拿出一份胆囊结石摘除手术患者的病历介绍说:“这种常规手术,在市级医院各种费用加起来至少要5000元,这里也就是3000多元。”
小编推荐:盘点饮食防癌十个原则
随后,记者在门诊部药房,看到了卫生院上百种基本药物的销售清单,门诊医生薛红霞说:“氧氟沙星胶囊,以前12元以上,现在只有2.24元;克林霉素,以前我们卖10元左右,现在只有1.78元;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以前每支10元,现在1.95元……这些都有账可查,且通过电子处方,市级卫生部门随时可以监控,我们都是严格落实。”
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本色,这对维护群众基本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随着“以药养医”机制的逐步转变,各地还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包括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机制体制改革,实行了岗位聘用,绩效工资正逐步实现,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群众纷纷反映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岗位责任感均有提高。
“老百姓看病能报销,药价也降了,但由于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采取了绩效工资等措施,我们医务人员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还小涨了一点。”薛红霞说,一个初级职称医生的月收入现在能达到2000多元,比过去提高了300多元。
政府投入到位了吗?——
让基层医疗“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
三层的小楼,粉刷一新。一楼大厅,病人不多,各自排着队伍。收费处,两名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大厅两侧,挂号处、取药处标识得很清楚。
“这是去年县里拨款建的新楼,我们刚搬进来不久。”定远县范岗乡卫生院张胜德院长一边上楼,一边向记者介绍,“二楼是住院部,7个病房。现在住院的有14个病人,这算是少的,最多的时候有20来个病人。”
身患脑淤血在这里已经住了4天院的刘少军对于住院环境还比较满意:“卫生好、服务态度好。”在他看来,去一趟县医院,来回路费加上吃住,没有三四百块钱下不来,不如安安心心在卫生院看病。
张胜德说,这几年卫生院得到的财政拨款逐年增加,2008年为31.7万元,2010年达到42.1万元。除了盖新楼,这几年卫生院还陆续添置了新设备,增强了乡镇卫生机构的诊疗手段和服务质量。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硬件”提升明显。来自国家医改办的信息显示,20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多亿元,支持2200多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400多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5万多所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
“硬件”能否发挥最大功效,关键还在于“软件”系统的支撑。“对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来说,如何留住人才,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与范岗乡相隔几十公里的定远县藕塘镇卫生院院长丁在军感慨地说。
对此,丁在军向记者谈了他的顾虑:医生在基层工作,在业务水平的进步上比不上在大医院工作。“一个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在县级医院工作10年,多半还是中级职称。但是他的同学如果到了三级医院,边工作边读研究生,参与重要科研项目。同样是10年时间,进步不可同日而语。医生特别看重职业价值,这也是许多基层医生所焦虑的一个问题。”
如何让乡镇医院留住人才,让“软件”也得到提升?安徽省借鉴国外“家庭医师培训计划”,计划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保证2012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的全科医生,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人才新活力。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据介绍,目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已全面启动实施,全国将有3万多名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同时,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务人员进行的在岗培训也在全国广泛展开。
专职村医有保障吗?——
让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定远县藕塘镇冉周村的司胜国是一名村医。从事这份工作,从1986年他退伍返回家乡后就开始了,至今已有20多年。
医改也让司胜国这个老村医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现在除了给大家看病,很重要的一份工作是公共卫生服务。新生儿一出生就开始建健康档案,出生24小时内要打卡介苗和第一针乙肝疫苗,一个月打第二针乙肝疫苗,2个月打脊灰疫苗,3个月打第一针百白破……”司胜国如数家珍。
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改启动两年多来,我国大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分别有48.7%的城镇居民和38.1%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同时,我国还针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经给6000余万15岁以下的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这个项目将使我国尽早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位,就是“预防为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这让司胜国这样的村医——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广者,担负了更多的职责。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已经成为专职村医们的主要日常工作。由于以前收入少,不少乡村医生都是兼职的。如今,面临新的形势,他们要学的东西还真不少。
在安徽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阮浩看来,从“兼职”到“专职”,对不少已经习惯了以往工作形态的村医,恐怕还需要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很多年纪大的村医转变起来,压力可能都会大一些。”他说。
为提高村医的积极性,安徽让司胜国这样的村医全都吃上了“皇粮”。每个月固定发给村医40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如果开展了医疗诊治工作并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还按照服务一个人一年4块钱的标准进行补贴。
这对于以前收入基本没有保障的村医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年过半百的司胜国也透露,由于现实工作中,政府补贴需要村医们不折不扣地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并经上级绩效考核后才能拿到手。“现在农民都长年在外打工,其实村医能够拿到手的补助费用也很有限。”他说。
据国家卫生部负责人介绍,为保障村医合理待遇不降低,我国已从补偿、准入、退出、养老四个方面明确了政策,进一步加大了补偿力度。“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村医队伍的完善和壮大,亿万农民将享受到更安全有效、更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
- 2. 中国式医改:让13亿人都能病有所医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