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变毒水
湖广熟,天下足。然而,曾经的鱼米之乡已不再。
根据湖南省环保厅2007年公布数字,湘江流域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就分别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
对此,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和重金属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
但是,就在《方案》实施一年后,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向媒体直指,方案实施太慢、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
这意味着,政府的规划并没有缺位,但执行过程中未必实现预期效果。
2012年湖南政府办公厅印发《〈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2012—2015年)》显示,相关规划项目856个,总投资50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主的项目共225个、298亿元,企业投入为主的项目共631个、207亿元。
腾讯财经从业内专家处了解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湘江干流的重金属绝大部分被悬浮颗粒吸附,在水动力作用的搬运过程中逐步沉积河床中。这些重金属沉积起来的底泥,也是湘江流域饮用水最大的威胁。
事实上,早在2006年,株洲霞湾港在清淤过程中由于水利施工不当,导致含镉严重超标的底泥和污水排入湘江,使得湘江株洲霞湾港至长沙江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根据《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显示的数据,湘江流域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累积性问题多、潜在性危机重。而株洲则被监测为湘江干流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重的城市。
检测标准缺失
“重金属没有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关于大米的质量监管指标,更多考虑的是营养指标和保存指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腾讯财经表示。
据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颁布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对于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仅有常规指标检验规定,对于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才要求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但并没有对土地污染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作相关要求。中国土壤污染调查数据被环保部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布,长期以来,重金属没有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
事实上,早在7年前,长沙发往深粮集团的一批大米就被检出过镉超标。
现在看来,这一事件并不是偶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通常国家只要求在流通中进行质量指标的检测,如水分、杂质、碎米等,但并未要求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进行检测,包括中储粮也不做卫生指标的检测。
据了解,国家在流通环节对粮食并没有卫生指标检测的要求,全靠生产企业的自身把关,而企业并不愿投资购置相关检测仪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