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网络遍布全国,涉案总值6亿元
“这些假药看上去非常精致,从药粒到包装,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外盒上写的都是英文,普通消费者很难识别真假。”哈尔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潘锐告诉记者。
2012年11月,哈尔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该线索后,经过缜密侦查,查明2011年以来,谭某、李某犯罪团伙盘踞北京、哈尔滨等地,加工生产抗肿瘤类假药。他们以城乡结合部的民宅为掩护,设立地下窝点,从河南、江苏、云南等地购买假药原料、半成品和包装材料,加工包装后,通过“互联网+物流”的方式向全国销售,最终流向患者。
哈尔滨警方将案情上报至公安部,经过侦查,2013年4月19日,公安部组织18个省区市公安机关,一举摧毁了这个集假药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特大犯罪团伙,缴获“易瑞沙”、“格列卫”、“特罗凯”等40余种假药7000余万粒(剂)、假药原料1.9吨,制假设备38台(套),以及胶囊、药瓶、药盒、说明书等假药包装材料,涉案总价值6亿元。
瞄准重症患者,专门假冒畅销药
据介绍,此次行动中,上海、江苏等地公安机关抓获的陆某、周某,分别利用其设立的化工厂、医药包装厂,非法向谭某、李某等犯罪团伙供应原料、半成品、药瓶等假药生产原材料;云南公安机关抓获的林某,则在云南、浙江等地委托印刷企业非法生产药品说明书、药盒等包装材料,长期向谭某、李某等犯罪团伙供货。河南公安机关抓获的刘某,长期在农村设立地下窝点,大量生产假药,系谭某、李某犯罪团伙的主要假药进货渠道。
“该团伙作案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目标人群中不乏重症患者。”哈尔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二中队副大队长陈国军说,这正是利用了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尤其是患者被诊断出患有肿瘤、糖尿病、心脏病之后,诱骗患者及其家属倾其家财购药。一段时间后,如果患者病情不见好转,就将原因归于病情发现晚、患者体质弱等原因,结果导致患者不仅支付了昂贵的医药费,还造成病情恶化。
“低成本、高回报,丰厚的利润是犯罪分子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陈国军说,制售的假药都是市场上的畅销药,既包括价格昂贵的抗肿瘤药物,也有销量巨大的普通药物。有些抗肿瘤药物的销售价格达到5万元,可犯罪分子的制假成本仅仅十几元。
- 1. 警方破获跨省制售假药产业链:进口药用淀粉制成
- 2. 制售假网络遍布全国,涉案总值6亿元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