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肺癌并肝转移的患者在临床上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全身化疗效果差,全身化疗反应重。而经支气管动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联合介入治疗是介入手术同时也对肺原发灶及肝脏转移灶进行化疗栓塞术,不仅减少患者痛苦,降低费用,而且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组联合双重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的患者半年和1年的生存率分别在80%和33.3%,无严重的并发症。肺癌接受支气管动脉供血和肺动脉双重供血。本组27例支气管动脉供血明显,肿瘤血管染色丰富,经支气管动脉注入化疗药液可使癌瘤内达到很高的药物浓度,除局部药物浓度作用外,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发挥2次抗癌药物作用,对原发灶,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及肝转移灶都有治疗作用。对肝转移灶的治疗也应该引起重视,不能忽视,有时肝脏的转移灶也是致命的。转移性肝癌中病灶一般血管稀少,多无明显肿瘤血管(见图1),本组肺癌并肝转移,造影表现为少血管型26例。但是根据Huageberg和Kan等。报道转移肝癌在早期(<10mm)主要由门脉供血,而在中晚期(≥20mm)主要由肝动脉供血。郗二平等,报道25例肺癌肝转移患者行血管造影显示门静脉参与供血仅1例。因此,本文认为肺癌肝转移尽管血供不丰富,但仍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对肝动脉进行化疗栓塞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不仅对肝脏转移灶有较好的化疗作用,而且能经肝静脉回流到右心,经肺动脉再次起到对肺原发灶的杀伤作用,这样两种疗效叠加,较单一疗法明显要好。在临床上我们采用联合双重介入治疗并不是简单地把两者相加,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要把握一些技术要点。(1)插管技术:应先行腹腔动脉造影,然后行支气管动脉造影,一般不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间接门静脉造影,最后再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于支气管动脉较肝动脉细小,反复插管容易引起痉挛和栓塞,一次到位即可,灌注化疗药液,同时转移性肝癌一般由肝动脉供血,很少形成门静脉瘤栓,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操作和重复操作。(2)化疗药物定量及分配原则:综合评价一般情况,化疗药物定量要略高于单独用于肺癌或肝癌的介入血管总量的20%左右,根据造影所见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大小,血供及肿瘤染色情况分配化疗药物。(3)肝脏转移灶的适量栓塞:对多血管型而局限的肝脏转移灶仍采用肝动脉肝段和亚肝段栓塞,使碘油乳化剂充分填充,而对一些少血管型也要进行碘油栓塞。转移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不同,肝功能一般正常,合并肝硬化少,因此碘油乳化剂栓塞后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另外碘油乳化剂虽然不能充分充填到肿瘤组织内,但仍能充填在肿瘤周围的血管内,从而延缓侧支循环的建立。(4)对比剂的用量:采用低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以25%~30%为宜,使临床联合介入治疗对比剂的定量与单独用于肺癌或肝癌介入治疗的用量相似,从而避免大量离子型对比剂的不良反应。(5)综合治疗的必要性:肺癌并肝转移属晚期肿瘤,在其它部位已有潜在的转移灶,在对肺原发灶及肝脏转移灶进行局部化疗栓塞术时可与全身化疗相结合。另外,由于肺癌的生物学特点及对化疗的反应,临床常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两大类,后者对化疗反应差,故在联合介入治疗后肺原发灶缩小不明显时应结合局部放疗。综合分析本组病例,临床上联合双重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明显,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简单而有效治疗方法,但以上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肺癌和肝转移灶都是双重供血,肺动脉和门静脉参与肿瘤供血的比例还不确定。化疗药物定量及药物分配,仅根据肿瘤的大小,血供及肿瘤染色情况是不够的。我的回答供你参考。具体的治疗必须有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