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搜索
首页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率达40%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策略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率达40%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策略

字号:T|T
www.263h.com发表时间:2016-11-01来源:北京青年报浏览: 编辑:263h
编者按】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据专家推测,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将导致2010年~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做了重大更新,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极高危人群提出更严格的控制目标。

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心血管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虽然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首次发病就可能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这些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率达40%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策略

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防治心血管病,还是要定期检查血脂

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新版指南提出如下建议:

(1)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

(2)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 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的基本策略

新版指南认为,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效益比和风险/获益比的治疗措施。

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需要的基础上,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总量超过规定上限时,应该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300mg。已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或高危人群,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更应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g。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

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选择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 25~40g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

新版指南建议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

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核心策略

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新版指南认为要根据个体疾病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强调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果应用他汀类后发生不良反应,可采用换用另一种他汀、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换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等方法处理。

凡未标明263h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 高血脂 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
返回网站首页 我要打印此文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文章
健康商讯
[重要]本文仅供参考,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 信产部ICP备案:京ICP备15063272号-2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5393号 Copyright © 2009 - 2016 263健康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