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中,顺利或挫折的友情关系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与行为。和缓良善的朋友之情能够让我们快乐安逸,充满敌意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沮丧愤怒。意识层面上,人们都在极力避免消极的体验,寻求积极的感受。但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我们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到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和无奈。
在人际关系中,友情可谓是亲情、爱情之外的第三类亲密关系。它不同于亲情的血缘联结,也有别于爱情的缠绵多情,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我们人格建构和情感支持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友情的建立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具有建设性功能,这些功能首先体现在人类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上。稳固的友情,可以避免由孤独和无助带给我们的紧张与恐惧感。特别是当我们身处陌生环境之中时,身边有人陪伴会对我们适应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那些能够很快结交朋友的大学新生比相对孤僻的学生更快地融入学校生活的原因。其次,友情是我们对社会团体的归属需要。在团体中,我们是被接纳、认可和赞许的,这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从周芸与室友的关系中不难看出,她所感受到的是被怀疑和被排斥的消极体验,这让她倍感屈辱,更难以融入到那几位已经建立心理联盟的同室关系之中。第三,友情的建立也是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一种需要,通过建立友情,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与距离,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正因为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坦诚的比较,才会促使我们不断地提升自我,发掘潜能。
友情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而密切的社会关系呢?人际之间友情的形成通常要以互不相识、引起注意和开始接触这三个阶段作为基础,继而才能发展为友谊。但是在友谊建立之前,很多矛盾、猜忌和敌意也会在敏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显露出来。特别是当这种关系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出于追求价值最大化就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无法让人接受的方法。可见,人际距离的拉近,不仅会促发友谊的建立,也是敌对情绪产生的敏感阶段。生活中,我们与大多数人都维持着泛泛之交的人际关系,要想做到积极而深入的交往,就需要双方在心理上有一个重要的改变。人际之间,一见如故自然很美好,但是更多的友谊还是建立在日久见心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友情的前提是双方都愿意接纳对方,愿意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就需要彼此自愿、自然地自我表露和投入真诚。我们越是真诚地表露自我,获得友情的几率就会越大。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可见友情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坦诚、需要努力。
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不是要人人交心、处处入情呢?心理学家霍妮认为,人际之间的交往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接近他人;第二是远离他人;第三是对抗他人。健康的人际交往应当是能够合理地使用这三种方式,而不拘泥于其中一种。所以能够与他人建立密切而持久的友谊自然是快意之事,但是也要清楚,拒绝他人或被他人拒绝也都是人际交往时很正常的状态。我们不可能与所有的人都建立友情,有些时候仅仅保持普通的同事、同学关系也许更符合社会交往的规律。更何况,现代人的友情关系正在逐步呈现多元和复杂化的趋向,因此建立健康的友情观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才是积极社会生活的前提。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