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的友情比从前更淡,很多人更加自我,更少关心别人,心地没有那么纯真,这是很多来到大学的新生的感觉。确实,相比中学时代,大学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难以捉摸。冷漠也成了很多人对于大学的第一感觉。其实,大家都刚来到大学这个陌生的地方,冷漠只是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用来自我保护的面具。慢慢熟悉校园和周围环境后,很多人就会放下冷漠的面具,展现出他们热情友好的一面。
我们要打破冷漠、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往往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被动。心理学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我们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维持友好关系。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更多一点主动、真诚地待人,那么我们就会多一些朋友。
我们经常发现,同样是一群不相识的人,有的人一来就如鱼得水一般,而很长时间之后,有的人仍形只影单。可见,在如何与他人建立友情中,面临困惑的人很多。遇到人际关系困扰的同学往往认为,只有那些家庭出身好、性格完美、美貌的人才配拥有完美的友情。其实,任何性格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不必因为自己一时没有朋友而着急。在经营友情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的是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地比较单纯,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伤害更是缺乏经验。所以很多人对友情困惑、犹豫、失望。读大二的林林表示:“人们都说友情和亲情是最坚固的。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从前也很相信友情,然而,有个非常好的朋友为了和我竞争奖学金,竟然在背地里捣鬼,把我的学分弄下来,真是太让我心寒了……”其实,让我们失望的只是一个人而已,不是友情本身。我们不妨把这些经历看作对友情的一次检验和对朋友的筛选。
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也会使我们对友情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其实,友情和任何的感情一样,承载了过多不应当承担的期望就会不堪重负。英国的学者对友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对友情很少失望的人要么是因为他们的友情没有经受过任何考验,要么是因为他们对朋友的概念有着非常清楚的理解。
有的时候,在友情中经历失望反而是好事。因为友情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轻易地照见我们与别人的个性。我们也在这样的交往中不断长大与成熟。
无论是过于自我,还是没有自我,都不能使我们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发现,人与人之间有四种基本的人际交往模式(这些人际关系的模式都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都已经形成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模式与人交往,它们决定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态度。它们分别是:
第一种: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这种人自卑、恐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二种: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这种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消极避世,很少有积极的人际交往);第三种: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这种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把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人);第四种: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理性、理解、宽容、接纳地待人待己)。前三种交往模式都会阻碍人际交往,并且不利于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只有第四种“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才是成熟的、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能充分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也爱他人。他们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别人和外部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灯光。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去探索和丰富。愿我们每个人都从友情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