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犬的从众心理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不知从何时而起,都市里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狗。养犬成为一种时髦。不论什么人,牵上一只狗,似乎就混上了“小康”,有了几分得意。都市里本来就痰迹遍地,如今又添加了到处的狗屎,稍不小心,就会踩上一脚。

  有些人爱犬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隔壁邻居养了一条京巴狗,那天下雨,她把她的小宝贝抱在怀里,在楼道口指着外面柔声地说:“你看,外边儿下雨了是不是?妈妈没骗你吧!咱们出不去了,就在家里玩吧……”这个女人是大院里有名的泼妇,骂人特别的厉害,谁都不敢惹她。若不是亲眼看到,谁能想到,她对狗会这样温柔、和蔼和耐心呢。胡同里还有一个下岗女工,收入有限,平时对自己是省吃俭用,而对她养的那两条京巴狗却异常地大方,经常给它们喂羊肝、酸奶……她更是整天抱着那两条狗,寸步不离。

  我也喜欢狗。但我喜欢的是大一些的,魁梧一些的,威猛一些的,像德国黑背、英国牧羊犬之类。说白了,我就是喜欢那种有些功能、起些作用的狗。比方说,军犬、警犬、缉毒犬、导盲犬……哪怕是看家的“土狗”。

  都市居民为什么养犬?原因很多。有些人为了找个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有些人为了卖小狗崽子,赚钱;有些人为了满足虚荣心,炫耀自家养的犬品种高贵;有些人养犬是基于性方面的需求;而大多数人则是从众心理作祟——人家养了,我也得养,也就是起哄。

  这些年来,一哄而起的事件在咱们国家频频发生。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打鸡血”成风,说是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结果是,每天一大早在医院的门口都出现“长龙”。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只未曾婚配过的小公鸡,等待着抽取小公鸡的血液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射。一时间,那些还处于“处男”状态的童子鸡成了抢手货。后来,养鱼成风,做沙发成风,养红茶菌成风,养君子兰花成风,练各种气功的成风,浮夸成风,虚报成风……这些年,人们又奔发财路而去,于是全民经商:开店做买卖、全民炒股、全民买基金……前些天,在银行见一老妪也挤在人群中要买基金。轮到她时,银行营业员问她买哪一种基金,她茫茫然,竟答不上来。

  一哄而起,必然一哄而散。这是从众心理行为的一个特点。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见人养,他也养,养了几天不喜欢了又扔,造成当今流浪狗、流浪猫到处皆是。

  从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习到知识,有利于学到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但是从众现象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使人失去判断成为盲从。在社会上,如上边所说的,许多人好赶个热闹,好跟风,有些人甚至失去理智,处于狂热状态、痴迷状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和暗示心理有关联。而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则往往暗示性比较高。因而,他们往往缺乏自己的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容易有从众心理。因此说,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失为减少从众行为的一条途径。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