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游戏易诱发犯罪心理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侯波是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平时和善、亲切,也很懂礼貌,看起来好像还有些文弱,但是当有人和他意见不同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但会大声吼叫,而且全身充满攻击性,不惜使用暴力。家中的桌子被他砸坏好几次。他身上的暴力倾向,让亲友感到恐怖和深深的担忧。在心理咨询中,笔者了解到,他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沉湎于网上暴力游戏,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气时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目前,我国未成年暴力犯罪的问题日显突出,从大学生用硫酸烧动物园的狗熊,到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以及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青少年家中施暴的病例,事实说明,媒介中宣扬的暴力文化,如网络传媒中的逼真性很强的暴力游戏,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根源之一。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一个未成年人的心理意识中具有强烈的暴力冲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受后天的影响、模仿是重要的原因。人从出生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他(她)不断接受社会教化(影响)的过程。未成年人心理性格的形成,除受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身体的社会文化(大众媒介)。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长中,与电视、电脑的亲近程度已超过了周围人的亲密程度。青少年上网浏览点击最多的是游戏网络,影响到他们的是打斗、表现力量的游戏,其中不少是暴力色情内容。相当多的孩子将有网络犯罪行为的黑客看做杀富济贫的网上大使。他们在网上施暴:杀人不眨眼,以杀人去寻求心理刺激。网络是虚拟的,但恐怖血腥场面是逼真的,游戏角色中的暴虐和凶残,可以使现实生活中一个性格怯懦的少年变得残酷无情。“暴力文化”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侵害,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我们的子女有一个健康的人格,避免他们在成长中心理上形成仇视、报复、暴躁的畸形人格,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从小远离“暴力文化”——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区别在于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家长应手把手地指导孩子认识社会文化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对宣扬暴力文化的书籍、影碟、电视应有指导性地阅看,对宣泄暴力的游戏严格制止,对孩子流露出的欣赏、追求暴力倾向的言行举止及时纠正,对孩子仁爱行善的言行给予鼓励。

  从小远离“暴力”影响——未成年人接受暴力影响除来自社会文化环境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成长中亲友暴力行为的模仿。如某青年,他从小目睹父亲在家中的暴力行为,那么,在他成长中就易形成冲突人格,既厌恶暴力,潜意识中又具有暴力倾向,成人后甚至可能演变为施暴者。克服孩子的暴力倾向,就应从小做起。

  从小预防“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指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倾向,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场合表现出来。如某女大学生在外面相当温顺,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但回家后发火将电话砸在父亲的头上。防止子女形成畸形的“双重人格”,关键在于家长的早期教育方式,防止暴力性格化。

  别让孩子心理孤独——凡沉湎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大多家庭中亲子沟通不好,有些父母以溺爱行为代替心理沟通,以为给钱就是与孩子沟通。孩子内心孤独,只能与电脑对话,上网寻求心理慰籍。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使沉湎网络世界的孩子“回心转意”的最好办法,这样才能远离暴力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