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那些 不一定是应该要的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我们不会羞于承认,希望投资能让自己过舒适的退休生活,养育子女,或者捐给属意的公益慈善机构。但我们却不好意思表示,希望从投资得到某些东西,例如身分地位。

  我们可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投资避险基金,因为避险基金是有钱人的投资,象征着一种身分地位。但是这样高声炫耀,就像大剌剌展示古驰(Gucci)包的超大标志,得不到身分地位的肯定,反而令人难堪。

  我们也很难承认想要什么,因为“想要”的经常和“应该要”的相冲突。想要的声音说:“我想要这辆红色新跑车”,应该的声音却说:“你应该买二手车,省下的差价存进退休户头”。别人给的投资建议,总是充满“应该”:存更多钱、少花钱、分散投资、买进抱牢。

  “想要”是欲望,“应该要”则是理智。想要强调的是投资的表现和情感利益,应该要强调的是实利利益。想要经常驱使我们做出愚蠢的投资选择,应该要却大多把我们推向聪明的选择。

  当我们的理智薄弱,心思超载,“想要”的感官声音会特别高昂,“应该要”的理智声音则特别静默。

  两者之间的冲突,在我们想要吃巧克力蛋糕,和应该吃水果色拉的选择间,显露无遗。在某个实验中,受测者被一一带进房间,部分受测者被要求记住两位数,一个不致于让心思超载的数字;其他受测者则被要求记住七位数,一个可能让心思超载的数字。接着,每个人走到另一个房间,并在行进间选择巧克力蛋糕或者水果色拉。结果发现,必须记住七位数而导致心思超载的人,较有可能听从感官的声音,选择巧克力蛋糕。

  1990年代末,达康公司(Dot-com)的股票提高了它们的感官声音,就像因特网泡沫时期的巧克力蛋糕。有些原本名字像水果色拉的公司,纷纷改叫巧克力蛋糕。计算机读写公司(Computer Literacy, Inc.)改名为肥脑网(FatBrain.com)。改了新名字的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因为投资人抢着要,就像他们抢食巧克力蛋糕那样。

  纵容自己、冲动支出,以及缺乏自制,是人之常情。它证明了高筑的债台中,诱惑人的“想要”声音和证据。

  但是我们在抑制放纵和强化自制这两方面,都有点矫枉过正。挥霍无度的人少点纵容、吝啬小气的人多点纵容比较好。

  理智的声音会鼓励小气财神找一家好餐厅,掏钱吃顿美味的晚餐。他们当然吃得起,也无损退休生活。不过,感官的声音会劝阻守财奴不要享受,把心思游移到餐厅账单带来的痛苦上。几年后,挥霍无度的人会懊恼当初的过度纵容和不够自制,小气鬼则会懊悔不够放纵和过度自制。有位财务顾问便跟我提起某位住破房子、不给家人必需品的小气客户,死后却留给他们三百万美元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