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了解日常谈话的真相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心理治疗师温蒂·沙利文向我们讲解,如何掌握这些技巧。

  ■ 我们是否正在丧失准确倾听的能力?

  温蒂·沙利文:毫无疑问。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大量时间都花在处理纷繁芜杂的事务上。我们经常一边听人诉说,一边还在修剪着指甲、安排晚餐、想着回家路上加点油、检查邮件和电话。当你确实想帮助别人理顺他们的生活时,就必须沉静下来,专注地听,不时问些问题,重复他们所说的要点这就是“洁语言”。很简单,它只需要再多一点热情。

  ■ “洁语言”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个包含12个问题的工具包。运用它,所有的想当然和隐喻都会尽量得到澄清。这些问题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我们可能会设想自己已经理解那些感到自己正面临困境的人,但是熟知洁语言技巧的人也许会问:“是哪一种不安?”或者“还有什么别的吗?”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能激励我们更富于探究心理。好奇,同时表现出尊重,对于从谈话对象身上获取更多的答案至关重要,而且这些答案也更具体、更接近真相、更加有趣。

  ■ 隐喻中为何蕴含如此多的信息,能帮我们洞察他人的心灵?

  我们习惯以隐喻的方式去思考、想象以及解决问题。研究表明,我们每分钟谈话中会使用多达6个比喻。比如“向前看”、“捉襟见肘”,等等。隐喻的好处之一是:简短,却意涵丰富。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需要进一步追问,从而辨别它们的真实含义。

  ■ 我们是否经常犯“想当然”的错误?

  总是如此。你走进理发店,说想要染个暖栗子色,你期待着配色师领会了你的意思,但是假如她没有问你“哪一种栗子色”,你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顶着一头火红色出来。

  情况越复杂,我们就越有可能使用隐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用隐喻来描述人际关系。我们都熟知这些说法,比如“处在十字路口”或者“不是完全一致”,但是我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它们的意思。

  最近,我的一个单身朋友同意了追求者在两人关系中“更开放一些”的要求,她以为那是在说彼此坦诚相见。但她随即震惊地发现,这“开放”其实意味着他同时约会别的女人。更清醒地觉察自己的假定,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复杂局面。

${FDPageBreak}

 

  ■ 你建议我们问的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感觉自信,还有些其他的吗?”听起来有点奇怪,不是吗?

  在提问时使用别人用过的话语显示你在不加评论地倾听。是的,这些问题听起来有点不寻常(见“洁语言工具包”),但是,当一个人因为被别人全身心地关注而高兴时,是顾不上在意措辞怪异的。一个人若感觉到自己正被完整地理解或者受到尊重,他/她便能聚焦于正在倾吐的问题上。

  ■ 为什么当朋友谈论时,我们会忍不住给出建议?

  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愿望,想使事情变得正确,想解决别人遇到的问题。我们会认为,那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继续受苦,但其实,给建议经常是出于自我利益——假如你认为自己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那个人也许会停下让人厌烦的抱怨。

  如果我们克制住给建议的冲动,我们正在倾听的人往往会更快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常常对问题能略知一二,但如何推进问题解决却漫无头绪。给建议,也常常会挑起争论。被建议方会说“是的,但是……”或者“不,你不理解”,等等。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建议为什么不能奏效,这无助于他们发现那些真正会发挥作用的。你不应该提出解决方案,而应当试着问对方:“你愿意怎样?”这会促使他/她真正去思考如何把事情推向前进。

  ■ “洁语言”能帮助我们避免争论吗?

  它确实能够避免相互伤害,尤其是当你准备回击一个臆想中的侮辱言辞的时候。有时,你完全无辜地使用一个词,却可能被别人视作别的含义。例如,你告诉一个朋友,某个时刻她看上去相当“专注”。她也许会理解成你在指责她自我沉溺,而实际上,你只是说她正倾注精力于某件事上。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词,而没有意识到我们正把自己眼里的现实施加在别人身上。假如我们被要求画出一朵花,每一个人都会设想一种不同的花、不同的色彩和背景。当你熟悉了洁语言之后,你就能慢慢开始区分出,什么是对你而言的真实,什么对其他人来说才是真实。

  ■ 我们可以在任何场合运用“洁语言”原则吗?

  洁语言可以应用在包括社交场合的大部分情境中。即便你只是想向一位晚餐客人表明你的确在听——就问些洁语言问题好了。应用洁语言,办公室沟通也能得到显著提高。我的一个来访者最近参加一个棘手的商务会议,会议似乎很顺利。快要达成一致时,一个参与者说:“我认为我们正处于转折点上。”于是,她问了个基本的洁语言问题:“什么转折点?”对方回答说:“就要突破的转折点。”对于那些不愿意深入交谈的人,洁语言也是个很棒的方法,帮助他们敞开自己。一个学习了洁语言的母亲接孩子放学回家。路上孩子提到她画了一幅画,母亲问:“是什么画?”“还有什么吗?”结果,她和女儿享受了一次自从孩子入学以来最长的一次谈话。

${FDPageBreak}

  从治疗室走进生活

  1980年代,“洁语言”的创造者、新西兰治疗师大卫·葛洛夫(David Grove)在治疗遭受性暴力的创伤患者时发现,来访者在叙述事件时常常会使用一定的隐喻,这些隐喻当中有许多与潜意识紧密相连。他总结并运用12个基本问题,使来访者了解自己所使用的隐喻。一旦来访者被扰动,那些隐喻背后的影像、记忆、想法和念头就会浮现到意识层面,随之,会带来正向改变。人们发现,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在治疗当中,也很适合在商业领域、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以改善沟通,现已成为一种适合大众学习运用的“教练技术”。

  “洁语言”是一种提问的方法,它强调理解,是极端来访者中心主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意识隐喻网,它们强有力地激励着我们的行为。大卫· 葛洛夫认为,治疗师应该更加尊重来访者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所以提倡用更“简洁的语言”进行干预(故称洁语言)。在与来访者互动时,治疗师是帮助性角色,甚至只是作为谈话背景。

  洁语言的8项注意

  1、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实际上说的,而不是他们本人身上。

  2、给他们时间。不要急于说话。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分享他们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更清楚地看清问题。

  3、视觉化。在自己头脑中创建一幅你所听到内容的图示或模式,但是记住,它只是你所理解的图示或者模式,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4、重复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这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正在被倾听。

  5、克制你的评论欲。对别人所说的话保持真正的兴趣,能帮助我们把兴趣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开。

  6、注意倾诉者强调或者重复的话语。

  7、问你自己,他们是否已经说完了?他们的眼神像是仍旧沉浸在自己诉说的状态中吗?

  8、目光轻柔,注重整体,而不是直视对方的眼睛。

  洁语言工具包

  洁语言的12个基本问题包括三种类型。如果你希望从他人的视角来认知世界,可以问以下问题。

  1、拓展性问题:

  ■ 那么,X(谈话者使用的关键词)是哪一种呢?

  ■ 关于X,你还能多说说吗?

  ■ X在哪儿?

  ■ X像什么?

  ■ X和Y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 当X时,Y会怎么样?

  2、针对次序和来源问题:

  ■ 然后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呢?)

  ■ 在X之前,发生了什么?

  ■ X会来自哪里呢?

  3、针对意图问题:

  ■ 你愿意看到X发生吗?

  ■ 要想X,还需要些什么呢?

  ■ X会发生吗?

  示例:假如一个朋友告诉你她想找个“好”男人,你可以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