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拖拉机”吗?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工作清单中,越是重要的工作越是摆在最后干。

每次开工前,至少要花半个小时做打扫卫生、泡咖啡之类的准备工作。

工作时,MSN弹出对话窗口,马上放下工作回复。

如果你条条都能对上号。很遗憾,你患上了拖延症。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有人说,拖延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心理学家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全世界超过10亿人正在受此困扰。

又在最后一刻完成了工作

早上九点,蓬头垢面的Selina冲进主任办公室,将一叠带着热度的文稿整整齐齐地放在主任办公桌上。

“终于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了工作。”Selina瘫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拿起笔,她在桌上的记事本上写下,“下次坚决不拖拉”,末了,还不忘狠狠地加上三个感叹号。一抬眼,她猛然发现,上周的同一天,她曾写下过同样的誓言。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掉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

接到任务第一天,Selina自信满满,对自己说,这一次要早点动手,有条不紊地完成。

第二天,Selina开始感觉到焦虑,敦促自己得马上开始工作。

第三天,事情还没头绪,Selina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时,朋友约她打网球。犹豫片刻,她答应了,“运动一下或许能帮我找到灵感。”球场上,她连连输球,因为她的心里一直记挂着两天后要交的文稿。

第四天,已经没有时间可以耽搁了。这一天,Selina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疯狂上网搜集资料。这中间,她看完了所有朋友的博客,逛了三个论坛。

第五天,明天便是交稿的deadline(最后期限)。Selina清醒地意识到,不动手不行了。动手之前,她做了很多准备动作:彻底整理书桌,洗头加洗澡,抹了一遍爽肤水、两遍润肤露,耳后擦点香水振奋精神,泡上一壶玫瑰茶。打开word文档之后,为了有精力决战到天明,她决定还是先小睡一会。

${FDPageBreak}

全球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上网搜索,Selina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豆瓣网上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创建于2007年5月,目前成员已经超过两万名。每天,还有二三十人加入进来。

大家都有异常相似的经历。“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堆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拖延小组的成员们纷纷发帖,讲述自己的拖延经历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有人因为拖延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拖延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机会,有人甚至因为拖延丢掉了文凭。

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统计发现,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完美主义者最容易拖延

提起拖延者,人们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衣着邋遢,作风懒

散,时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很多习惯拖拉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他们自我要求很高,希望万事做到无可挑剔。一旦自我的表现无法达到期望值,就会产生挫败感。“他们希望找到最完美的解决办法,在发现这个解决办法前,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他们觉得,与其冒着犯错误的风险,还不如暂时什么都不干。”心理学博士骆宏说。

除了完美主义,还有不少心理原因会造成拖延症。

依赖心理。这类人常常在孩提时代被过度关爱,很多事情都由父母长辈替其仔细安排好。长大之后,一旦需要独立行事,就变得犹豫不决,遇事摇摆不定。

逆反心理。这种人对自我控制感极其敏感,本来喜欢做的事一旦被别人交代去做,就用拖延来发泄自己的抵触心理。

${FDPageBreak}

你的拖延症是哪一型?

造成拖延的原因很多,改善拖延症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获取解决办法前,对照一下,以下几种情况你占了几条,再去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

1、繁琐、困难、处理起来难度大的工作,总是被放在最后才做。

2、开始工作时,情不自禁地开启QQ、MSN,放上音乐,中途还会时不时地在论坛上灌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