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悲剧凸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网友师生议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学校按教务规章管理学生,学生却以死相抗。上周末,两起校园事件引起网上热评:南京理工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生因为导师不允许其参加毕业答辩,遂爬上宿舍楼窗台,以死威胁导师,最后在警方的干预下,这场闹剧才得以化解。但就读于沪上某高校汽车学院的一名07级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由于面临退学危机,该学生于上周六从宿舍跳楼身亡。 

    大学生本是未来社会栋梁,但接连发生的校园悲剧在令公众唏嘘之余,也不免让人心生忧虑:一些“天之骄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他们的学历以及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是如此不相匹配。 

  压力之下,学子踏上不归路 

    继“杨元元事件”后,沪上不少高校仍被校园惨剧的阴霾所困扰。最近,两名“90后”大学生在松江大学城溺亡,初步调查显示,两学生因感情纠葛而自杀。另一名在师范大学就读的学生,因为奖学金评定时不如意,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眼下闹得沸沸扬扬的,则是一名就读名校汽车学院的学生因为多门科目考试不及格面临学校退学“通牒”,一时冲动跳楼自尽。 

    据了解,该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曾是县里的状元。但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的学习就不甚理想,“挂了好几科”。在留级一年后,他的学习进度始终跟不上。目前,互联网上已传出该学子跳楼前的遗书,称学校教务员因未满足该学生提出的第二次留级申请的一些具体要求,导致其“走上绝路”。 

    记者注意到,对于发生在这名年轻学生身上的不幸事件,高校学生的意见已经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校务处难辞其咎,“教务处的冷漠态度,打击了心灵脆弱的留级生”。正如之前“杨元元事件”中,宿管员的不当言辞导致她走上不归路一样。 

    但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年轻生命的离去固然让人扼腕,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自己”。有网友结合跳楼学生的遗书评论说,“你以为说学的东西没用、有压力什么的就可以作为借口了吗?一次次的放弃,又一次次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借口,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最可怜可哀的是父母!” 

    记者昨天致电沪上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教务处工作人员。就新近的这起学子跳楼事件,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认为,学校教务处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并无不当。在国外知名大学,学生淘汰率远远高于我国的一些高校。 

    而南京理工大学一在读博士上演跳楼闹剧的原因是,他已经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而妻子又已经怀孕。如果导师不能顺利让其毕业,那么他的工作即将泡汤。

  未雨绸缪,校园悲剧可避免 

    对于新近的学子跳楼事件,记者获知的最新消息是,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但不少网友和高校师生在谈及这次悲剧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学校照章办事的执行力,不能够因为学生的特例而受威胁。尽管学生跳楼实属悲剧,但高校照章办事并不应受指责。许多人谈到,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完全应该具备面对挫折和挑战的现实能力,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家长的保护伞下率性而为。 

    但是多次校园悲剧的发生,也在为沪上高校学生工作频敲警钟,“天之骄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辅导员张兴告诉记者,就读名校的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如常人想得这样强大,关键是成长中经历的波折不多,“以前太顺利了,到了好学校以后,可能一下子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优秀了,也可能在学校中受了委屈没有倾吐的对象,久而久之导致心理抑郁。” 

    张兴告诉记者,如果学校能够做细学生工作,适时启动危机心理干预,那么类似的跳楼惨剧是可以避免的。张兴举例说,他在担任学生辅导员后,和每位学生谈心时都要强调一点:一旦发现身边同学有酗酒、情绪失常、晚上不睡、彻夜不归等异常情况,学生都应该主动向辅导员汇报。此外,张兴还鼓励班级干部和学生党员主动汇报班级同学学习生活的情况。“这可不是让学生打小报告,而是告诉他们,在大学不仅要学习,更要懂得关心身边的同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