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心理危机走出人生阴霾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受访人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方建群博士
第一次听说 “心理危机干预”是在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那一拨宣传之后,这个太专业的名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通过此次采访才知道,心理危机原来就在你我身边。
当其他同学准备行装去迎接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时,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曾经闭口不言、悲观厌世的小B终于从落榜的抑郁和绝望中走出来:一方面做好了复读的准备,另一方面准备遵从父母的建议,若有比较合适的学校就去就读。小B做的治疗就叫心理危机干预。
据方博士介绍,生活中有很多不被人重视的行为,其实都是心理危机的表现,如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害怕跟人交往;恋人间的一次争吵让一方做出过激行为,例如自残、自杀等;一次岗位变动让人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不能完成普通的日常工作,等等。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它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但当人们突然遭受严重灾难或重大生活事件时,现有的生活经验不能应对当前的困难,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状态,表现为陷入痛苦、焦虑不安中,常伴有绝望、麻木,在生理上表现为头疼、失眠,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下降,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这就是心理危机。有的人经过调整可以渡过危机,有些人因事件的严重程度或个体应对能力弱,可能就不能渡过危机。心理危机处理不好,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自杀行为;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
过去我们在对待心理危机时,因为没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只能靠个人自我调整,就是俗话说的“想开点”,但遇到像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讲阿毛的人,“想开点”就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心理干预和支持。心理危机干预相当于心理咨询里的急诊,就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境,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的方博士介绍,自非典、汶川地震等群体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后,从以前的讳疾忌医到现在主动寻求帮助,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显著变化。今年以来,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接待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显著增多。但专家在这里提醒,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很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必须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如果来访者接受了不恰当的干预,可能会造成二次心灵伤害。
针对有些人担心隐私被暴露的问题,方博士称,作为专业人士有严格的职业准则,第一是保密原则,第二是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想,所以在这方面就诊者不必担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