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心悸腹痛乏力可能焦虑障碍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每次孩子外出迟迟未归,等待的母亲反复拨打电话找寻,同时胃肠道绞痛发作,不得不急匆匆赶往医院挂急诊,到了医院还未用药,病痛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距离拜访客户还有一个小时,职业经理人驾车行驶在高架路上,虽然有些拥堵,半小时内赶到客户的公司还是绰绰有余,但是精力充沛的他突然气力全无,无法继续开车,只得让交警请来拖车;
人到中年,经常心悸、气短、眼皮跳、偏头痛,但始终查不出病因,也没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
类似的病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在排除了生理上的疾病之后,人们要意识到这些状况可能与心理疾患有关,是心理病症的躯体症状,建议向临床心理科医生咨询,查一查是否和“焦虑障碍”沾上了边。
人生一世,不可能不出现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情绪,是正常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感反应,人们在不同场合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有时保持一定的紧张焦虑状态来应对考验和挑战,也是必须的。
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的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为病理性焦虑。临床上称为焦虑症状,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是指一种提心吊胆、恐惧和忧虑的情绪状态,常伴有紧张不安;躯体症状是在精神症状基础上出现自主神经系统机能亢进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颤抖或胃肠道痉挛等。
焦虑障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以焦虑症状为主要表现。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焦虑障碍患者人数多达5700万人,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8岁以下人群的发病人数。日前,我国首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披露,超过90%的焦虑障碍患者未能得到治疗,焦虑障碍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介绍,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功能往往严重受损,这可能引起患者出现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共病与单纯的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更加严重的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以及病程慢性化、预后效果较差等特征。此外,焦虑和抑郁共病还有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焦虑障碍患者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经专科医生处方,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新型抗抑郁药盐酸帕罗西汀针对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焦虑障碍有效,对抑郁障碍也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在获得较好的疗效后,继续服用对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复发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张明园教授强调,焦虑障碍患者常常由于各种因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反复求诊于心血管、消化、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而成为基层医疗资源的高频率使用者。为此,非精神、心理科医生对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以满足广大患者迫切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开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