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青川 他在灾区守望纯真心灵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天气渐渐转热了,掐指一算,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地震青川灾区,临安市选派的横路中心小学教师姚世武已经在千里之外的四川青川金子山乡的板房学校工作两个多月了。
姚世武是横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曾被评为“临安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临安市教坛新秀。今年3月初,在接到上级去灾区支教的倡议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临安第一个去四川地震灾区支教的老师。
“我感到很光荣,但说句实话,在确定之后,我心里也曾犹豫过”。当时,姚世武的儿子正在发高烧,他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有较重的高血压。接到通知后,姚世武马上打电话回家征求家人意见,而家人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应该去,去尽点力也好!有了家人的支持,更坚定了姚老师为灾区人民做一份贡献的信念。
3月16日,姚世武老师整理好行装,向家人,还有可爱的学生道别后,和浙江支教团一行35人踏上了奔赴四川青川灾区的征途。
他们的乐观坚强,让我们感到欣慰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刚步入青川的大地,姚世武就看到了这条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标语,当时内心突然一阵感动:“我感受到了灾区人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同去的35名老师被分配在了青川各个学校,姚世武被安排在了金子山乡中心小学。
“5·12”特大地震时,金子山乡中心小学也受到了地震的袭击,万幸的是,没有一个师生伤亡,不过原有的教学楼被震成了危房,已不能再使用。地震过后,通过临安援建指挥部人员的选址,在新址搭建了板房学校。学校由四幢板房组成,有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校食堂四部分。姚世武就和另一个老师住在一板房宿舍里。“这样的条件相对学生来说已经算照顾了。他们也是住板房,但有些学生一张床要睡2个人。”板房透气性差,到了夏天比室外还热,姚世武说,随着天气渐渐转热,他特别担心孩子们的身体。
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地震之后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各项灾后重建之中,在校师生不仅住得比较艰苦,吃得也比较差,基本上就是白饭和普通的蔬菜,肉几乎没有。“我不是很清楚老百姓家里的条件,但是从孩子们的穿着和学习用品来看,他们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但后来在交往中,姚世武发现他们并没有生活在地震带来的阴霾之下,“他们乐观、质朴、坚强,这些都是我们感到欣慰和感动的。”
要用百倍努力 帮助灾区儿童
支教后,姚世武专门开辟了个人博客“我在青川”,把自己在支教中遇到的人和事告诉横路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在博客里,他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晚上头疼到流泪,最后来找姚老师。姚世武见状一下子也不知所措,因为金子山乡在5·12地震后,一切都在重建中,乡卫生院离学校比较远、医疗条件又比较差。“当地人一般看病都会到竹园镇或到广元市,但我们离最近的竹园镇也有十几里路。”当姚世武想找车上医院时,这个懂事的学生却流着泪说,不用,她没事。姚世武没办法,于是把桌上一个苹果送给了她。但这个学生却说“老师,您不要为我担心,我没事,苹果您自己留着吃,你到我们这边来不容易,还是您自己吃吧。”这样一句朴实而真挚的话语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学生之口,让姚老师颇为感动。“这里还有更多让人感动的事迹。地震发生后,这个学校的小学生就义务组织起来给解放军送水;而学校的老师们在震后第二天就组织了一个义务接送车队,免费接送灾民,整整十几天。”姚世武说,灾区的师生和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乐观与坚强让他难忘。
“去过东河口后回来的路上,没有人说话,但那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反复在脑海里回放。我想我该做些什么,作为首批代表浙江省赴川支教的教师,我要用百倍的热忱、百倍的努力、百倍的爱心,鼓励、帮助灾区儿童。”这是姚世武参观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后在博客里写下的。在他的心中,这也是他之所以选择踏入灾区、守望学生的理由,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支教的信心与决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