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公共卫生隐患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最近10年来,随着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曝光与处置,国人对于有害食品饮料、传染性疾病、恶性食物链甚至相关化学成分及效能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SARS、口蹄疫病、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大面积传播性疾病接踵而至,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无法回避或轻视。

  在改革开放启动之后的第30个年头,我们理应回顾和探析这30年来中国人的卫生状况与生命质量问题。毋庸置疑,中国人的营养健康状况与3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普遍增长,身体基本素质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然而从营养过剩和肥胖者数量显著增多的消极层面来看,中国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或者缺乏有效的改善措施。

  最近10年来,随着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曝光与处置,国人对于有害食品饮料、传染性疾病、恶性食物链甚至相关化学成分及效能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SARS、口蹄疫病、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大面积传播性疾病接踵而至,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无法回避或轻视。

  然而与生理性疾病相比而论,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问题可能更加容易被忽视或延误。目前非常突出的情况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抑郁症深化趋势。众所周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过激反应行为。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状况之所以能够蔓延,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缺乏充分而科学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偏见迫使患者大多羞于承认,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同时中国也缺乏足够数量的专科合格医师。目前中国大致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曾接受过专业咨询和治疗,大量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率提高的社会恶果。

  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相关数据,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且有65%的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在我国自杀与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据50%至70%。另外,中国男性抑郁症发病率为8%至12%,女性则高达10%至25%。

  在抑郁症患者中,公务人员约占15%以上,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利益冲突、权力竞争、社会评价等诸多要素使部分公务人员产生了一系列轻重不同的心理病症。较轻的会陷入失眠,整日无精打采,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症状较重的则会垂头丧气,备受煎熬,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发呆,半夜醒来无法入睡,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消极、厌恶感觉。

  更为严重的则长期失眠,对工作和生活了无兴致,甚至产生轻生逃避的念头,并伴随出现头痛、发抖、恶心等身体不适症状。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或担心被单位知道后影响职位或晋升,70%以上患抑郁症的公务人员存在“有病讳医”的逃避窘迫心理,导致公务人员心理疾病愈加严重。由于公务人员工作涉及面广,掌控相当多的资源配置和决策权力,如果对公务人员的精神类疾病掉以轻心,很有可能引发和深化大面积的公共卫生隐患,给国民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