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更应建成灾民心灵锚地精神康复的典范
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然周年。“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我们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更应关注生者的当下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灾后重建城市总体规划》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新县城作为特大地震灾后整体异地重建的城市,经过六年的开发建设将成为中国小城市发展的典范(5月9日《石家庄日报》)。
对将把北川建成中国小城市发展典范的规划我举双手赞成。按照《规划》,新县城将突出体现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和民族特色,并建成区域性旅游接待中心和绵阳市休闲度假基地。而安昌镇重点发展居住和商业,成为地区性商贸服务中心。众志成城,有多方关注援助,我也不怀疑《规划》将成为现实。
然而我同时要说,我从《规划》中看到的只是北川未来物质层面的民生规划和发展蓝图。比如《规划》要求,新县城住房建设立足于近期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尽快尽最大能力解决受灾群众安置为目标,逐步开展商品房的市场化建设。再比如《规划》强调,未来将完成1.4平方公里的山东援建工业园区,将引进符合北川劳动力技能条件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关注机械、高新技术等与绵阳工业体系发展相关的产业。
在我看来,北川重建更当关注或曰应有精神层面规划蓝图。“5.12”特大地震让灾区不少家庭损毁了房屋、失去了亲人,不少人因灾致伤致残。更为严重的是,对生者而言,或因大震恐惧挥之不去、或因失去亲人悲伤犹在,或因巨大变故仍在承受巨大的精神刺激和心灵创伤,换言之,他们既须安居工程居有其所,更须心灵锚地精神疗所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煎熬和心理障碍。5.12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损失惨重,校长杜勇的姐姐杜正香老师以及他的亲生女儿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杜勇在地震后挑起这所学校的重担。据杜校长接受新浪网独家访谈,虽然地震过去已经一年,但地震对孩子的影响依然存在。杜校长称,孩子现在变得很胆小,一场大雨都能将他们吓哭。作为一名老师,杜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作为一名丈夫,要做妻子最坚强的后盾;而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和失去姐姐的弟弟,只能将悲伤埋藏。杜透露:学生目前状态主要是心态问题,不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各异,有的家人遇难有的自己受伤,有各自不同表现。地震后学生最大变化就是胆小害怕。有一次下大雨,天黑、乌云、大风、电闪雷鸣,小班孩子和一些低年级学生很多都吓哭了,然后就想往外跑,外面下大雨,老师只好安慰他们。学生经历过地震心有余悸,稍微大的余震他们都很害怕。此外,当地还缺乏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在我看来,北川重建不仅要有安居工程让灾民居有其屋,还需满足灾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让他们买得起商品房。此其一。其二,还需发展残疾人工厂和残疾人体育,让因灾致残者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着,让因灾致残者也能享受常人的快乐。其三,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务实的精神疗治和心灵抚慰计划,尽快治愈灾民的心灵创伤和心理疾患,尽早让他们走出心灵精神的双重煎熬。
对灾民而言,只有走出痛苦才会走向快乐,只有拥有快乐才会感到幸福。我想说的是,北川重建不仅应当单纯建成小城市发展典范,更应建成灾民精神康复的发展典范。从人本意义和预后价值计,后者比前者来得更重要更急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