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对保护环境越来越重视了,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在大力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应将社会心理环境的保护纳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在思想观念、语言与实际行为当中,随意而不加控制地排放了许多对他人心理有不良影响的“污染物”。以至此成为大众心理失衡及社会心理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浮躁、抑郁、焦虑、气愤、心理疲劳、压抑、紧张等。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随意嘲讽他人——嘲笑残疾人和乡下人;向他人发泄不良情绪——拿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出气;肆意挥霍浪费,炫耀财富;以财、以貌取人,“哄抬”金钱、美貌的“行市”等等。
是啊,如同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导致大量身体疾病一样,日益恶化的心理环境同样威胁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很多人都是社会心理环境被污染的受害者,同时又是这类污染源的制造者、排放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问题与他人有关,他人心理不健康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发展。
我们通常制造和排放的心理污染有:
攀比:攀比心理是我们一项重要的社会心理特征。由于物质满足的匮乏、成功标准的单一、没有多元的生活乐趣,我们常与他人比学历、比工作、比漂亮、比成功、比财富。成功者、优秀者、领先者、富有者总爱以炫耀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被仰视心理满足,而失败者、平庸者、落后者、贫穷者又因特别注意或在意这种差距而导致心理失衡。对失败者来说,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别人的优秀就是自己的耻辱,由此,他们的心理也随着一起失控。
不自信者,尤其是那种极度自卑者,反而相当势利。一方面,他们仰视、臣服于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贬低、嘲笑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于是,弱小者就成为他们的“出气筒”。
冷漠:现代人大都追求个人成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关心别人。但一个缺乏对他人帮助和支持的人,是绝难成功的,也不可能幸福。助人从来都是利人也利已的。更重要的是,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愉悦及助人后心理上获得的满足和成熟感。其实,对人冷漠的背后在于此人本身并非不懂得爱。而学会爱、付出爱,是个人获得幸福必备的能力。人不只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事业成功,更需要心理的温暖。
攻击:因为总把他人作为竞争对象,所以我们常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容易通过打击和嘲笑对方的缺陷来获得自我的心理平衡。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因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又缺乏健康、正常的宣泄和调节方式,所以很容易借助通过攻击他人的缺陷来转移和释放这种不良的情绪。有这么一幅漫画,一个男人因为受了上司的训斥,回家后把火撒到了妻子身上。妻子气愤难忍,只好拿儿子出气。儿子谁也不敢攻击,就去攻击外面的狗。狗当然不会自我调节只会直接攻击,就狠狠咬了那个上司一口。
我们社会的心理污染,就是这样传播着的。这些心理污染将造成人们自卑、焦虑、嫉妒、敌视、抑郁等诸多不良情绪,严重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日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长期相处,不久,他也会变得沮丧起来。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他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个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在家庭中,如果夫妻中一方情绪低落,他(她)的配偶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一位企业管理人士曾指出,“时下,企业人普遍中了4种毒:对人不感激、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对物不珍惜。”我认为他指出的这几条正是我们内心毒素根源所在。它们不仅毒害自己,也在毒害别人。
要治理好社会心理的环境,我们必须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来努力。从社会角度而言,应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法规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倡鼓励那些有利于加强民族健康心理的东西,反对那些破坏社会心理环境的有害东西。个人也应承担起保护社会心理环境的责任。多给别人一点欢乐、一点赞美、一点信心。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